當前能源與環保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能源節約、環境保護、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了我國的基本國策。節約水資源、節約電源、節約能源的呼聲越來越高,為促進節約能源的發展,我國出臺了熱計量改造政策,進行有效節能。
我國北方采暖地區供熱采暖耗能占建筑總耗能的65%以上,有的地區高達90%。目前絕大多數的供熱系統都在以很低的效率運行,導致我國供熱系統的能源綜合利用率僅為35%到55%,遠低于供熱發達國家80%左右的水平,這樣的情況導致了嚴重浪費能源。
熱計量改造,就是在集中供暖的基礎上,更改管線,在暖氣上增加溫度控制閥,居民可以對室內溫度自行設定,達到降低熱能消耗、節約能源的目的。在JGJ173-2009《供熱計量技術規程》中明確提出四種分戶熱計量方法,通斷時間面積法位列其中。通斷時間面積法是以每戶的采暖面積和供暖系統的通水時間為依據,分攤建筑的總供熱量。在樓棟入口處有樓棟表,計量總熱量。每戶均有室溫控制器和通斷控制器。通斷控制器可實現閥門的精確控制,并對調節過程實時控制,精確計量。
但是在我國的熱計量改造中的成果卻不如人意。在北京早在2003年就開始著手推動熱計量改造,截至今年,本市居民供熱面積僅有9000萬平方米實行了熱計量供暖,占本市居民總供暖面積的15.8%。為何熱計量改造進行了這么長時間,收取的成果卻不到五分之一?
居民拒絕熱計量改造
有些小區是老舊小區,在樓道的設計上比較狹小,要想完成熱計量改造,需要在居民房子里施工。如果要進行熱計量改造需要大面積的改造,施工量大,這樣大多數居民都不愿意進行改造,導致了熱計量改造的成果不高。
供熱企業沒有積極性
供熱企業在熱量改造上不僅得不到利益,反而會帶來更大的虧損。目前,參與熱計量改造的居民樓主要是新建小區。因為與老舊小區相比,新建小區在建筑設計上更加合理,容易改造,也可以很快見到成果。但在老小區的改造上就要花費更多的精力與金錢,利潤空間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供熱企業負擔不起改造費,不愿改造。
在熱計量改造上應該倡導從設備上進行改良,對于樓體保溫層的改造與熱計量表的改造取得的成果要大得多。老舊小區,在供熱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室內溫度可以提高2℃至3℃。對熱力站進行改造,也能起到節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