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擔的中國科學院重大基礎設施開放研究項目“非穩定核的特性研究”、“蒸發冷卻技術在加速器領域應用研究”和預先研究項目“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關鍵技術預研”,通過了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的專家組的驗收。
驗收會由條件保障與財務局重大設施處處長曾鋼主持。來自北京大學、蘭州大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電工研究所、中科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聽取了周小紅作的“非穩定核的特性研究”、趙紅衛作的“蒸發冷卻技術在加速器領域應用研究”及“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關鍵技術預研”等項目驗收總結報告。
經過討論,專家組認為:
“非穩定核的特性研究”項目發展了先進的實驗技術,開展了“原子核質量精確測量”與“新核素合成”等諸多研究課題,在國際上發表SCI論文50余篇,其中包括3篇《物理評論快報》(PRL)。項目不但達到了任務書的考核指標,同時也提升了蘭州重離子加速器的開放度。
“蒸發冷卻技術在加速器領域應用研究”項目首次將蒸發冷卻技術應用于ECR離子源磁體線圈的冷卻,研制成功世界上首臺基于蒸發冷卻技術的高電荷態ECR離子源?,F場測試表明,蒸發冷卻ECR離子源較常溫離子源性能優越,并為重離子RFQ加速器長時間穩定運行供束,其性能優于法國Grenoble-CEA為CERN-LHC研制的GTS高電荷態ECR離子源。項目全面完成任務書規定的各項研究內容,離子源主要性能指標和測試結果均達到或超過任務書的考核指標。
“重離子加速器裝置(HIAF)關鍵技術預研”項目建成了高電荷態激光離子源實驗平臺,產生了一系列高電荷態短脈沖金屬離子束,不同種類不同電荷態離子的束流強度達到幾毫安至百毫安,部分離子的束流強度和脈沖重復性高于國際上同類離子源。該激光離子源曾為兩臺RFQ加速器提供12C6+ 離子束,進行RFQ加速器的束流調試,離子源及其相關輔助系統運行穩定可靠。研制成功QWR超導腔的腔體,經實驗測試,達到設計指標,滿足HIAF要求,可作為HIAF超導直線注入器超導腔的技術選擇。項目全面完成任務書中所規定的各項研制內容,技術測試表明,研制設備的主要性能指標和調試結果均達到任務書的考核指標,為近代物理所承擔的“十二五”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HIAF)”前端離子源和超導直線注入器的設計和建造奠定了基礎。
3個項目管理規范,財務制度比較完整,經費使用基本合理。通過3個項目的實施,穩定和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學術骨干。
專家組一致同意3個項目通過驗收。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