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二区在线_中文字幕专区_91在线免费视频_二区免费视频_91av入口_日本激情视频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資訊 > 行業動態 > 正文

向新區新領域進軍

作者: 2019年07月24日 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 瀏覽量:
字號:T | T
大盆地內部的深-超深層、中亞陸間區南帶的上古生界、西藏高原、海域的中生界,是中國油氣勘探的希望所在。非常規能源也大有可為

○文/張 抗

大盆地內部的深-超深層、中亞陸間區南帶的上古生界、西藏高原、海域的中生界,是中國油氣勘探的希望所在。非常規能源也大有可為。

向新區新領域進軍

大盆地內部的深-超深層、中亞陸間區南帶的上古生界、西藏高原、海域的中生界,可能蘊含大的油氣發現,是中國油氣勘探有戰略意義新發現的希望所在。

油氣是不可再生資源。每一個油氣田的開發都要經歷快速上產、相對穩定、衰減至停產的過程。同理,一個大油氣區、油氣生產大國的發展也有類似的生命周期。我們為了獲得更多的油氣、更好的經濟效益總是不斷地在老油氣田/區努力去增儲上產,以延長它的穩產高產期、延長它的經濟生命。這稱之為生產的戰術接替。但當其生命歷程進入穩產階段后期,上述努力帶來的增產不足以彌補油氣田越來越大的自然遞減,就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大的產量綜合遞減。這時,要保持穩產或要有與經濟增長相適應的增產,就必須在原油氣產區/領域之外進行開拓,以油氣勘探的戰略展開發現成批的新油氣田,以實現油氣生產的戰略接替。

進入本世紀以來,油氣經濟可采儲量增長速度日趨降低,以致石油產量連續三年持續降低至2億噸以下,天然氣產量年增率也由兩位百分數降至一位百分數,甚至曾出現負增長。其與需求量的快速增長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導致進口依存度快速增長。2018年油、氣分別達69.8%、45.3%。這種發展趨勢使業內人士認識到:必須盡快進行新一輪(第三輪)油氣勘探戰略展開,在新區/新領域發現一批新油氣田,以實現油氣生產新的戰略接替,保障油氣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那么,需優先開拓的新區、新領域有哪些呢?

大盆地內部的深-超深層

按鉆井目的層埋深可將<4500m者依次歸為淺層、中層、中深層,而將>4500m者歸為深層、超深層。限于勘探手段和成本,長期以來勘探目標首先集中于偏淺部位。按2016年《全國油氣礦產儲量通報》(以下簡稱《儲量通報》),在該年度原油新增地質儲量中位于淺層至中深層者占97.3%。從全國說,深層、超深層(以下簡稱為深層)的勘探僅處于起步階段,可歸于新領域。它的勘探優先指向四川、塔里木、鄂爾多斯等盆地。渤海灣盆地和松遼盆地的深-超深層,基本屬于老油區老領域范疇。

深層具有形成大油氣聚集帶的有利條件

我國主要大、中型盆地都是不同構造層疊加的疊合盆地。而每個構造層平面上都發育大型的隆起和與之對應的負性單元——斷陷和坳陷。

在不同構造期這種隆坳的格局可以有一定程度的繼承性,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新生性。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這些負性單元在構造拉張期多有深水(海、湖)相沉積和湖沼相沉積,它們形成體積大巨大的烴源巖。盆地多旋回發育和多期海侵——海退過程形成了多套烴源巖和相應的生儲蓋組合。如四川盆地除震旦系至下寒武統2套斷陷烴源巖,還有二疊系2套、志留系、上三疊統2套大面積坳陷烴源巖。在熱演化過程中生成的油氣則向相鄰的隆起及其斜坡聚集。這是對盆地油氣勘探進行區域評價時首先采用的傳統找油氣思路。但隆起區往往也是后期改造中最先受剝蝕的地區,大幅度的隆升剝蝕和相應的地下水活動又往往使儲層被改造,石油向重油瀝青演化甚至油氣田被破壞消亡。對于深層探索來說,這就要求排除其中淺部各構造層、形變層的影響以得到深部的正確信息,需要有對深層信息質量好并有一定密度的區域地球物理大剖面和足夠深的參數井。在此基礎上對其含油氣遠景進行初步評價。

近年來,烴類生成演化的理論研究和勘探實踐,使人們對深層油氣的認識大為深化和拓展。首先,盆地發育的某些階段具有的“冷盆”性質(如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地溫梯度小于2.0℃/km),超深層高壓造成的烴演化抑制作用,這就使按照傳統“油氣死亡線”認定的油、氣賦存的溫度深度下限大幅度下移了。其次,在深部不但有早期形成油藏和分散液態烴等裂解的氣及相應的氣洗效應,而且有分散的干酪根、石油、含雜原子的非烴和瀝青質等在新的溫壓條件下新生成的氣和凝析油、輕質油。這就豐富了對多期(接力)生烴、多期多方式運聚、多期多相態充注成藏的認識。近年來,深部斷層和多級別沉積間斷的研究深化了對油氣運聚的認識,突破了對近源圈層式成藏、含油氣系統/生儲蓋組合內成藏的某些認識局限,開拓了不同構造層、形變層間油氣遠源成藏、混源成藏的思路。而后期深埋使已形成油藏和分散石油、有機質的大量生氣及所伴生的氣洗作用又使其古風化作用改造過的油田,特別是重質油和瀝青發生油質的不均勻的再改造。基于對深部地質發展復雜歷史的認識,人們就容易理解油氣多期多源充注、多期多方式改造調整所造成的油氣成藏史的復雜性,油氣田間甚至油氣田內油氣性質的復雜變化。上述疊合盆地建造——改造對油氣成藏史影響的認識也擴大了人們對深層石油,特別是對天然氣和凝析油認識的視野和勘察的思路。

儲層發育和深部流體的作用

深層與淺層最重要的區別在于深層經歷了時間更長程度更高的壓實和成巖作用。儲層致密化成為能否獲得工業油氣流的“攔路虎”。但必須注意到,從表層到深層也始終存在著流體對儲層的溶蝕作用。

勘探者首先注意到古老碳酸鹽巖生物結構的大量原生孔洞(特別是古海槽邊緣隆起上集中發育的礁灘相和兩側臺地上的顆粒灘相 ),注意到火山巖中的大量氣孔和火山角礫巖中的孔洞,注意到各種成因的原生縫。它們的大量存在增大了中-高級成巖階段和構造形變中孔縫保存的機率。其中有些往往在成巖作用中期就充滿了最初生成的油氣,從而使原生縫洞后期較容易被保存,也為次生孔發育創造了條件。

深層巖石中更重要的是次生孔隙的形成。這里,首先是地質歷史中地表水的巖溶作用。伴隨著古隆起階段性的長期發育,其頂部和斜坡形成地層下削上超的明顯角度和微角度不整合面,在其下伏的碳酸鹽巖中形成多期巖溶孔縫洞,為大、中型古巖溶油氣田的形成創造了條件。塔里木盆地的塔河油田就是最突出的實例。依托古巖溶儲層到2017年探明了13.5×108t的原油地質儲量,使之成為塔里木盆地的主力油氣田之一。深入的研究關注到一些相對隱蔽的和次級的不整合面,即使只是低級別的海侵海退旋回也可造成沉積表層接近/露出古水面,形成相應的巖溶現象,與之相關的表生和準同生白云巖化便是其例。這些都使我們對地表水為主體的古巖溶作用有了新的認識。

向深層進軍的實踐使人們對其特有的內生巖溶有了更多的認識。從沉積層內來說,烴源巖在生烴和烴演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機酸,在硫酸鹽巖(石膏)熱化學還原作用下形成的酸性介質環境都會造成對各類礦物,特別是碳酸鹽巖類產生不同程度的改造。因此,深層的膏鹽與下伏的白云巖的組合便成為油氣勘探者首先關注的儲層。特別應注意在巖漿活動強烈的地區,這類深部熱流體的作用可相當活躍并對油氣賦存有較大的影響。深層多種成儲機制可產生大量的肉眼可見的和微觀(微米級和納米級)的次生溶蝕空間。

成藏中斷裂的作用

近年來,在深層油氣成藏中斷裂重要作用的研究方面有了重大進展。

首先,向下聯通到深部源巖的斷裂是在高壓下油氣向上運動的良好通道。斷裂及其裂隙系統可與多種不整合面、與較淺部的高滲巖層相結合形成“網毯狀接力運移”的三維運移通道。這不僅可使下油上儲形成源外的近源和遠源成藏,而且可形成多源的混源成藏。而這種成藏多期多源的復雜性往往是其與新生代盆地油氣田的重大區別,也成為人們由淺入深尋找深部油氣田的重要線索。

此外,實踐使人們認識到絕大多數斷裂不只是地質圖上的一條線,而是一個斷裂破碎帶的集中或抽象化的表現。換言之,一個大斷裂周圍(兩側和兩端)往往存在若干小斷裂乃至裂隙發育的破碎帶。這些在一般比例尺的圖上很難表現出,而以簡單的一條斷層線示之。斷面上也多有縫洞發育的斷層角礫巖、糜棱巖。它們在表生和深部流體的改造下容易形成“斷溶體”,構成良好的儲存空間并形成油氣藏。由于深部地層經歷了多個拉張擠壓旋回,其性質和作用也不能簡單地概括為拉張-正斷層-輸導油氣、擠壓-逆斷層-封堵油氣。從四維角度看,其不同部位在不同時代處于不同構造層不同巖性中時,可以有不同的力學性質,對油氣的輸導保存可有不同的影響。這就引導人們去深入探討分析。對油氣的運移聚散來說,就不滿足于簡單的肯定/否定的結論。特別是,過去在地表觀察中,在地震剖面的解釋中更多地去關注地層、反射標志層有位移錯開的顯性斷層,而不太看重剪切性的走滑斷層的作用,以致在早期的多種圖件上反映的往往僅是沒有斷裂的簡單平臺區、斜坡區(如順托果勒低隆起和塔北、塔中隆起斜坡區),油氣勘探工作似乎無從下手。而一旦放開思路,大量這類斷層被一一標出并作深入研究、鉆井驗證,便開拓出了一個以剪切走滑斷層控油氣為目標發展迅速的勘探新方向。正是由于認識到斷溶體控儲控聚控藏作用,明確了“寒武供烴、垂向輸導、晚期充注、斷裂控富”的成藏模式,掌握了其地震識別方法,使長期沒有進展的順托果勒低隆起北部地區(順北)不僅實現了突破,而且實現了勘探開發的高速度,在7300~8600m的深度上以85%的勘探成功率至2018年底3年獲得2.73×108t的三級儲量(其中探明儲量7931×104t)、建成了100×104t年產能。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累計產油101.7×104t,有望在2019年再增加1.6×108t三級地質儲量。勘探成功率提高使人們更大膽的向高成本的更深層探索。2019年2月14日順北5-5H井創造的8520 m的亞洲深井紀錄,在2月19日就被完鉆井深8588m日順北鷹1井打破。現勘探正向順南地區發展。據報道,2019年5月中石油在塔河南富源地區部署的“進攻型評價井”(新區帶預探井)富源201H井在物探判斷的主干油源斷裂斷溶體上以6mm油嘴31.1兆帕獲337.68m3/d的高產,以此直接部署10口開發井可望當年建成20×104t的產能。

盆地邊緣的逆沖-推覆構造帶

在構造旋回的拉張期可在穩定地塊體和其“上馱”的盆地邊緣形成陸緣-陸間深海盆地,因相對于地塊內是深坳陷,故亦稱為“前淵”。還可由邊緣深海向盆地內伸出陸內裂谷(裂陷槽)。因而在這個階段可存在良好生烴巖系。而在構造旋回的擠壓期,特別是當發生了塊體間的硬碰撞時使地塊邊緣強烈隆起、造山,可產生推向地塊內部的逆沖—推覆構造帶。伴隨著造山隆起產生向地塊內部強度迅速減弱的構造形變,并可在山前形成向盆地內迅速減薄變細的粗碎屑巖(磨拉石建造)。對這種明顯不對稱的向斜式盆地可特稱為“前陸”,其靠近的盆地陡翼(即山前帶),構造較復雜,一般歸入逆沖—推覆構造帶系統,其緩翼則可與盆地內部一起討論。

由于垂向上地層力學性質的不均一性,區域性展布的泥頁巖層系特別是鹽類層系在形變時可產生兩三個影響全區的應變軟弱層,在形變強烈時形成逆斷裂系向其收斂的滑脫面。同時,這些軟弱層的厚度發生明顯的塑性變化,在其厚度急劇增大處形成“頂蓬”,使上覆層產生形態多樣的背斜/底辟構造。“頂蓬”的上拱作用可以部分抵消上部巖層的垂向壓力,在其內和其下形成低應力區,在鹽下有效減緩壓實作用,形成局部高孔隙帶。大型滑脫面使逆沖-推覆構造帶被分割成若干個形變層(勘探時往往依其劃分為上、中、下組合),各形變層之間的斷層褶皺明顯的不連續、不協調。上組合往往處在較高的海拔位置上,油氣田保存條件差,但其相當豐富的油氣顯示、古油藏甚至小型油氣田,卻指示出中、下組合有豐富的烴源巖,成排成帶分布較大的背斜、斷背斜圈閉可成為找油氣的良好目標。致密的塑性層恰又是油氣地質上的蓋層性。在中國中、西部,特別是在新生代“再生復活型山系”前緣的這類逆沖-推覆構造帶深部正是我們長期關注的對象。

實踐表明,盆地邊緣的逆沖-推覆構造帶的勘探難度也明顯高于盆地內部。首先表現為物探的難度。穿透中、上部構造復雜的各形變層,可得到的深部反射很微弱,真偽混雜難辨。這就使所圈閉的構造和目的層埋深難以準確定位。面對前陸巨厚的礫石層、復合膏鹽層、超深層的高壓高溫等難題,鉆井成本高且工程失敗率也較高。再加上山地險峻復雜的地形地貌使上述勘探工程周期長、成本高,勘探歷程特別曲折。塔里木盆地北緣和準噶爾盆地南緣逆沖-推覆構造帶勘探的曲折艱苦歷程便是很好的例證,而它們近年來的若干重大發現也使其油氣遠景更加明朗,其勘探思路對今后的工作有重大啟迪。

中亞陸間區南帶的上古生界

在中國大地構造研究上,曾把天山及以北的北疆-內蒙古-東北(松遼盆地及周緣)的東西向地帶歸為天山興蒙地槽區或褶皺帶,認為其古生界為區域變質的基底,因而只能在中、新生界盆地內找油氣。

它不是找油氣的禁區

對此,出版于上世紀的相關地區《石油地質志》曾有明確記載。僅對準噶爾盆地將盆地基底上限定為下石炭統,找油氣領域也只能在其以上的地層。在板塊說興起后人們把亞洲中部中亞-塔里木-華北的穩定陸塊區與亞洲北部的西伯利亞陸塊區之間的相對活動帶稱為中亞陸間區。這樣,其中國境內部分就被歸為中亞陸間區南帶。近年來這一認識逐漸被質疑、推翻。人們認為它由若干大陸性/過渡性地塊組成且其主體至少在晚古生代已是基本拼合。因而在這些地塊內上古生界沒有區域變質且無強烈構造形變,發育多套海相和近海湖相烴源巖,因而可列為含油氣層系。因而,在2005年以來,該東西向區帶開始作為待開拓的新區而列入全國性的科研項目。

已取得初步的油氣地質成果

當把從北疆經內蒙古到東北的上古生界作為一個整體研究后,在復雜繁多的差異中找到許多共同點,發現了相似的構造發展歷程和含油氣性。大致地說,經歷了從早期的以陸內裂谷斷陷為主到中、晚期以坳陷為主的兩大發育階段,相應地形成兩大套生烴巖系。早期以多夾火山巖的海相和濱海湖沼相為主,晚期以近海湖相為主。生烴巖系的發育為油氣賦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長期工作的積累,已在本區見到源于上古界的多處油氣顯示、油氣流和油氣田。在內蒙古西端銀額盆地對前期所鉆的額1井在中生界底部所獲得的輕質油流進行新的地化分析,證明其源于不整合面下的上古生界。2015年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在拐子湖凹陷鉆井中獲日產油51.67m3、氣7290 m3的工業油氣流,延長油田在哈日所鉆獲日產9.15×104 m3(無阻流量)的高產氣流,均被認為屬二疊系所產。201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蒙額參3井二疊系砂巖和石炭系侵入巖頂部獲得油流,后者在73天的測試中經31天試采后仍可日穩產2~3 m3。在二連中生界油田所在區,近年在馬尼特坳陷伊和凹陷多口鉆井古生界見油氣顯示,其中YH8井所獲輕質原油經多種地化測試證明其來自晚古生代源巖。在本區東段松遼盆地周圍石炭-二疊系含油氣的可能性在本世紀初已有了初步的肯定。近年來又獲得許多新發現,物探和鉆井證實松遼盆地中生界之下廣泛發育上古生界,其內存在烴源巖并見油氣顯示,甚至在鉆遇花崗巖后其下仍見二疊系泥巖。汪902井上古生界壓裂后獲日產33875m3工業氣流,昌401井獲2072 m3氣流。此外,根據地化指標判斷,肇深8井等在下白堊統下部和侏羅系內發現的干氣可能來自石炭—二疊系。

最令人鼓舞的進展是新疆北部一系列石炭—二疊系油氣田的發現。上世紀中期至本世紀初曾在準噶爾盆地西緣發現若干石炭—二疊系油藏,在盆地內發現火燒山、石西等油田。但囿于下石炭統已是盆地基底的認識而認為它們是“新生古儲”,從而使后續勘探進展遲緩。北彊地區發育若干條晚古生代初期裂谷系且其斷陷內發育大量烴源巖和火山巖的認識推動了其深入的勘探。石炭-二疊系成為其增儲上產的主要目標,相繼在準噶爾盆地克拉美麗隆起兩側探明了一系列油氣田,并在三塘湖、吐哈等盆地有重要發現。近年來,把該區二疊系作為裂谷發育后期大規模超覆所形成的拗陷及其作為近海湖相頁巖、油頁巖可大量生烴的認識,推動了以其為源巖的油氣勘探。在其凹陷內二疊系多個層段(如吉木薩爾凹陷蘆草溝組、沙灣凹陷上烏爾禾組)良好的烴源巖,可以在該套地層內形成巖性油藏群。開始僅在凸起區和斜坡區有零星發現。2016年以來轉向“下凹勘探”,2018年在沙灣凹陷沙探1井獲得“戰略性突破”,在井深5km以下的上烏爾禾組含油層內小型壓裂后獲高產油氣流,不僅為準噶爾盆地內深層二疊系乃至三疊系(下生上儲)打開了新局面,也對整個中亞陸間區南帶中、東段的二疊紀勘探打開了思路。至于吉木薩爾凹陷蘆草溝組則形成了致密砂巖和頁巖油氣勘探的大場面。

綜上所述,基礎地質和油氣地質研究的進展和初步的勘探實踐已打破了中亞陸間區南帶屬于造山帶、上古生界屬于盆地基底的認識禁梏,為把它作為一個統一的油氣新區新層系開拓的現實對象。

后期改造有強烈影響

中亞陸間區畢竟與其南、北的大面積穩定地塊不同,具有一定的相對活動性。這特別表現在其中、新生代的后期改造上。三疊紀以來該區帶中段以隆起剝蝕為主要趨勢,僅有零碎的侏羅紀、白堊紀小型斷陷盆地。僅在東、西兩端斷陷之上疊加發育松遼、準噶爾兩大坳陷型沉積盆地。顯然,上覆沉積層的存在與否、厚度大小,會對上古生界的有機質演化和油氣的成藏保存產生重大影響。西段準噶爾盆地周緣新生代有差導隆升形成的高、中山;東端受南北向的濱太平洋錫霍特-阿林構造帶切截破壞;中段廣大地區以面狀隆起為主,造成該區地形起伏不大,從勘探條件看比西藏高原和東部海域好一些。

對上古生界影響甚大的是印支期、燕山期擠壓的構造形變和相應的巖漿活動以及區域性隆起剝蝕。該區的構造形變明顯受地(斷)塊的控制,強烈的形變(包括動力變質)見于其邊緣。內部僅有次級斷層、輕微褶皺,在地震剖面上見二疊系可大面積呈近水平地層,與上覆中生界間僅有很少的傾角差。現在看來,甚至一些影響到下古生界、中上元古界的大型逆掩斷層都可能是中生代這兩期構造形變的產物。其強烈擠壓可能是地表所見的某些基性、超基性小巖體侵位的最終推動力。在西段的銀額盆地及周緣大量的以花崗巖為主侵入巖應當是中生代就位的,而東段我國東北地區118個花崗巖鋯石U—Pb年齡的峰值區在相當于三疊紀晚期至白堊世中期的220~110(特別是170~190)百萬年區間,而350~440百萬年間卻沒有分布。

西藏高原

在油氣地質上主要指昆侖山以南、橫斷山以西的地區。由于早期路線性地質考察就已發現豐富的油氣顯示并肯定至少羌塘地區存在相對穩定的地塊,地質界早就肯定了其油氣遠景。從其構造屬性和油氣保存狀況判斷,可有兩個優先勘探的領域。

新生界裂谷系

在西藏地區幾個地塊間的前期結合碰撞帶上發育了新生代裂谷系,由北向南為:可可西里-金沙江裂谷系、班公湖-怒江裂谷系、雅魯藏布江裂谷系等。它們在東段以弧形轉折成南北向并沿橫斷山脈而達緬甸。裂谷系內地層主要或全部為陸相并在第四紀再次處于擠壓環境,多在其兩側發育對沖的逆掩斷層。最北的可可西里-金沙江裂谷系的交通極為困難,實物工作量甚少,了解不夠。最南的雅魯藏布江裂谷系在喜馬拉雅山系強烈推擠下新生界強烈變形變質,油氣遠景不大。因而石油地質工作集中在班公湖-怒江裂谷系上,在其中段的倫坡拉盆地(底部可有上白堊統海地層)獲得工業油流(稠油)和控制儲量,在云南省也發現了新近系小氣田,而在緬甸部分早就開發了小油田。近年來又對該裂谷西段倫坡拉至班公湖地區開展進一步工作,證實在一聯串的裂谷斷陷中存在與倫坡拉盆地相同的地層和構造發展歷程并都見有油氣顯示。此外,在對位于羌塘以北的可可西里-金沙江裂谷系中段可可西里盆地群的路線地質調查中,于古近系雅西措組露頭中發現了灰色(風化后顏色)灰巖和頁巖、油頁巖等中等-好烴源巖。這些工作證實了西藏新生代裂谷可形成“長藤結瓜”式油氣田群的結論。

前新生界羌塘盆地

上世紀末業內就明確羌塘盆地海相中生界是最優先的勘探方向,從保存條件上看北羌塘更優于南羌塘。本世紀新一輪的工作指出,北羌塘為具有前奧陶紀基底的疊合盆地,其沉積蓋層厚可達6~13km,劃分為新生代至古生代四個構造層并發育前晚三疊世區域不整合面。相應發育多套含油氣組合,其中早白堊世-晚三疊世諾利期地層厚可達6km,具多套良好烴源巖(其中有早侏羅世末和早白堊世兩套油頁巖)及膏鹽區域性蓋層;有機質成熟度由中心向邊緣升高、由成熟到過成熟,且埋藏深度適中、形變微弱,具備形成大中型油氣田群的資源潛力。2017~2018年在北羌塘中部半島湖地區完成了海拔超過5km高寒區首個科學探索井—羌科1井的施工,已鉆井深4692m(建議繼續鉆進)。豐富的研究成果將該區的認識程度提高了一大步,驗證了地震剖面上存在穩定、形變微弱的中生界和古生界,在區域不整合面的上三疊統那底崗日組發現全井中最好的油氣顯示(待進行系統測試)。

勘探證明,羌塘地塊及其兩側的新生代裂谷系的主體部分(大致在青藏線以西)油氣保存條件整體良好。它們在晚新生代屬于整體性塊狀隆起,在地貌上屬于起伏不大的內陸閉流水系,湖泊星羅棋布。羌塘盆地表層多見寬緩的褶皺,三疊系和古生界則為大面積近水平的地層。即使新生界裂谷也是僅在邊緣有逆沖-逆掩斷層而內部構造變形亦很微弱。特別是兩類地區均有多個良好區域蓋層(膏鹽層、油頁巖和泥頁巖層)。這些地質條件為油氣保存創造了較好的條件。

此外應指出,經過近年的大力經營,西藏的經濟和交通情況已有了相當大的改善。羌科1井鉆探成功以及相關地震工作所獲得的資料也證明了可在羌塘地區開展系統的油氣勘探。

海域的中生界

我國僅在渤海、東海西部、南海北部的新生界開發了油氣田,黃海的勘探尚未突破。而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黃海和東海東部及南海中、南的廣大地區僅作了概查性的地球物理工作,尚未實施鉆探。

中國地質學家早在上世紀中期就根據沿海零星發現的中生代海相化石推測南海應存在海相中生界。上世紀末期地震資料已顯示新生界之下多處存在相當厚的沉積層,少量鉆井中已打到確認為中生代的地層且主要為海相層。在浙江海岸邊象山發現的 “石浦灰巖”亦可能是早白堊世海侵的殘留物。近年在山東東南沿海岸也發現早白堊世海相沉積,其中部夾一段400余米的(風化后)灰黑色粉砂巖和黑色硅質巖薄互層,20塊露頭樣品的測定顯示,17塊為好和中等烴源巖。

上述零星但分布范圍很廣的海相中生界與四周地區中生界的對比,特別是對各海域新生界之下深層地球物理研究,使研究者確認南海和東海甚至黃海南部應普遍存在這套含海相層的地層,并有巨大的含油氣潛力。但其原型盆地的地質構造和后期中、新生代的改造,經歷十分復雜,目前還難以對其做出比較確切的評價。從宏觀的石油地質角度,大致可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海域中生界主體可視為一個海侵的巨旋回,可分為上三疊統至中侏羅統、上侏羅統至中白堊統二個旋回。晚三疊世的海侵主要來自南海方向,從南向北,此后的海侵主要來自古太平洋方向,從東向西。與之相應其同時代地層也有從深海向淺海、陸相的變化,高水位期的層位和厚度也有相應的變化。此兩旋回所對應的東南沿海陸上地層分別為象山群和建德群。該區的晚白堊世(可能僅包括其晚期)地層與新生界的關系更為密切,在此前以新生界為目標的勘探中對其多有涉及。上述各旋回間發育區域性不整合面且各旋回底部往往為斷陷型沉積存在。

隨著東亞大陸塊體的擴張和西太平洋邊緣的后退,東海和南海北部的各塊體間的縫合帶逐步東移,各時期強烈的斷裂活動和構造變形會在本來就復雜的構造差異活動上疊加重大的影響。特別是伴隨產生的越向東越強烈的巖漿活動帶,多種類型的侵入巖體和多期次的火山活動對地球物理解釋、對有機質的熱演化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由于我國海工設施和施工能力的快速發展,海上油氣向深水-超深水開拓在技術上的困難已不是主要問題,而與鄰國間的邊界爭端成為了關鍵障礙。近年來在黃海、東海與鄰國的關系趨于相對穩定,至少在我國傳統的勘探區內進行深入工作已無大的干擾。在南海也出現了新局面,與東盟國家的合作促進了海上形勢的緩和。2019年初與菲律賓合作進行油氣勘探備忘錄的簽訂使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合作雙贏方式有可能在南海實現。我國處于世界前列的海工設施和相當成熟的海上作業能力,顯然可以促進這種合作。

此番勘探不尋常

這些新區新領域在勘探上的一些共同點,與此前的勘探對象有相當大的差別。

目的層多位于深、超深層

上述優先開拓的油氣新區新領域目的層多處于深-超深層。除了文中以老區盆地內深-超深層專門論述的領域外,這在其邊緣的逆沖-推覆構造帶中、下組合表現得也特別明顯。

在西藏高原為探索侏羅系、三疊系即需要4~5km的深井(羌深1井為其一例),至于其古生界則多需7~8km(甚至更深)的探井才能予以揭示。在中亞陸間區南帶探索二疊系的油氣需從有相當厚度的中生界沉積處入手(這才能保證其具有較好的保存條件和一定的有機質成熟度),而欲認識其石炭系的油氣可從缺失中生界的相對隆起區入手,但也需要鉆穿二疊系并要考慮斷陷型石炭系往往有相當大的厚度。在海上不但要鉆穿相當厚的新生界才能獲得中生界的資料,而且要注意到在南海南部己進入超水深區。顯然,從最初的參數井開始就要需要深、超深井投入。

以古老地層為主

與上一特點相應,新一輪的勘探將不再集中于新生界、上中生界,而將主要目的層大幅度下移,從下中生界直至上元古界。這符合中國疊合盆地發育的特點。因而絕大多數鉆井一開鉆便要碰上硬地層。順便提及,即使僅討論油源為中、新生界的古潛山類型油氣田,也從中生代、古生代擴大至元古界、太古界(包括其火成巖)。不同含油氣地層在縱向上形成多個生儲蓋組合,基于大型不整合和斷層而造成的油氣多期生烴、多期運移、多期充注、多源混源和長距離運移成藏,以及油氣藏/田的后期改造破壞等使我們對其復雜性有更深入的認識,勘探思路也必須大為開拓。

以海相地層為主

與上述特點相應,也就改變了上兩次勘探展開的對象以陸相地層為主的狀況。新一輪工作中陸上的各個開拓對象或以海相層為主或其占重要的地位,海上的中生界則以海相層占絕對優勢。這也增強了我們探索的信心。這是由于不但世界上的大部分油氣產于海相層,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在我國第二輪勘探戰略展開和相繼的開發中已進行的實踐使之對中國海相層油氣的特點有了初步的認識。

新增儲量產量中以氣為主

新一輪勘探對象的多數烴源巖曾經歷或正處于深埋狀態而使有機質演化達到高成熟-過成熟階段,使其生成的烴以氣態為主。特別是西藏高原、海域、中亞陸間區等有著相當強烈的巖漿活動,也促使有機質熱演化程度趨高。在大量新增的天然氣儲量中有相當部分是油型氣且經歷過古油藏階段,而晚期生成的氣不但凝析氣所占比例較高,還以氣侵氣洗作用改變著已形成的油(包括部分稠油),使其成分復雜化并可富含溶解氣。新一輪石油 (原油和凝析油)儲量增長中凝析油氣的比例要增大,新一輪天然氣(氣層氣和溶解氣)儲量增長中溶解氣的比例要增大。這恰恰符合優化能源構成的客觀需求,也提醒我們從新油田開發起就要注意溶解氣的集輸利用,要把寶貴的輕烴資源更多地用于化工而不是僅作為燃料。

勘探難度增大、成本將升高

首先是地表條件將更加困難復雜。高原、海域、沙漠、山地等將是工作區的主體,其次是又要面對比過去更為嚴格的環保要求。更重要的是與目的層位于深、超深層相應,要穿過多套上下形態不吻合的構造層、形變層,其中包括易發生塑性形變的地層、上下層速度反轉地層、高溫高壓地層等。這使物探和鉆井工作相當困難,常出現不能獲得預期資料數據、不能順利施工的情況。這些因素都使工作成本大幅度提高。當前,多種因素使石油公司利潤率和國家所能給予的投入都低于預期,短期內難見效益的新區新領域開拓的資金籌措成為難題。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m.zxgqho7919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非常規能源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午夜片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 欧美精品一级片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 欧美一级电影网 | 色就色 综合偷拍区91网 | 欧美日韩在线中文 | 中国a级黄色片 | 97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www |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 久在线观看福利视频69 | 91久久国产综合久久91猫猫 | 在线看免费观看av | jizzzxxxxhd| 国产精品91在线 | 一级黄片毛片免费看 | 九九热在线精品视频 | 久久精品视频16 | 国产一级www| 91精品免费在线 | 法国极品成人h版 | 日韩视频一区 | 欧美18一19sex性护士农村 | 久久亚洲精品久久国产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 国产人妖一区二区 | 免费国产在线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出 | 91在线播放国产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国产成年人网站 | 久久久久久91 | 国产 视频 一区二区 | 日韩毛片在线看 | 成人一级视频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综合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视频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美国一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