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工報記者近日在山西省新絳縣調研采訪時了解到,受多重因素影響,該縣煤化工業園區全面遇“冷”,各企業整體生產經營困難。
“現在,焦炭的價格每噸800~900元,企業賠得太厲害。”山西中信焦化有限公司焦化廠生產負責人毛興奮告訴記者。
“賠這么多,為什么不停產?”記者問。
“不能停,一旦停下來,爐子報廢就比較快,所以不敢全停,只能按50%~60%的量生產,賠錢也沒辦法。”毛興奮指出,還有一個原因是,一旦全停下來,企業的員工就散了,要是市場好了再開,想再聚攏人才可就不容易了。
既然上游價格已跌破成本,那么向下游發展又如何呢?中國化工報記者調查發現,該園區產業鏈條下游的化產加工企業也苦不堪言。
“現在,受順酐產能過剩、成本倒掛、下游需求不足等影響,公司的順酐生產線已經停產快半年了。去年得知正丁烷法生產順酐的工藝在我國煉化企業得到應用時,我就感到不寒而栗。我當時就預言這在中國順酐生產史上,將是一次革命性的事件,并且將是你死我活。僅僅不到1年時間,該法工藝如雨后春筍廣為應用,國內產能迅速膨脹,徹底打敗了山西以苯法生產順酐的企業。暴風雨來得太快了,我們猝不及防。”山西恒裕化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少波無奈地表示。
而山西恒強化工有限公司順酐生產線則勉強維持著。“我公司的順酐生產只開兩條線,產量已經減到一半以上,效益也是十分不好,但是為了不丟客戶,還在勉強支撐。”該公司總經理方正權介紹說。據了解,目前山西省除了恒強化工和僑友化工還在生產以外,其他以苯法生產順酐的企業都在停產檢修,以待市變。
“迫于市場影響,公司的煤焦油生產線也已經停產,現在不少員工已經放假回家了。”山西恒德化工有限公司姬姓員工告訴記者:“我在廠留守,不少同事到附近的同行企業找工作,人家不是不要,就是把工資壓得很低,一個帶班長,原來在恒德一個月拿3000~3500元,現在人家只給1500~2000元。而且,一般操作人員根本不要。員工的就業成了大問題。”
新絳縣中信焦化有限公司總經理辛振宇告訴記者,該公司年產10萬噸甲醇、3.5萬噸合成氨、750噸雜醇項目已投產,目前在試運行。該項目是利用干熄焦生產線所產廢棄物焦爐氣,經過凈化生產甲醇,甲醇尾氣回收再生產合成氨,延伸了產業鏈。原想要新增附加值,但現在不能實現。
“現在我們是騎虎難下,原來以為新上甲醇和合成氨項目可以‘以化養焦’,但在當前的市場狀況下無法實現。”辛振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我們甲醇生產不賺錢,主要是回收的合成氨賺錢,每天合成氨產量是50噸,每噸價格2050元,收入10萬元左右,而如果不產甲醇和合成氨,每天60萬立方米的焦爐煤氣就賣30萬元,一天凈虧20萬元。”
不僅如此,該園區圍繞產業鏈條新上的申通石油壓裂支撐劑、恒德化工高色素炭黑等項目,也因市場原因或停建或緩建。而恒裕、恒強、恒德等公司已經對外尋求合作伙伴。
對于新絳縣煤化工業園區目前遇到的尷尬,山西德鴻化工咨詢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閆德鴻分析認為,新絳縣中信焦化有限公司作為山西省兼并重組主體,對高義煤化工公司、重慶冶煉公司兼并重組后,焦炭年產能達到了390萬噸。但是,大而不強。
閆德鴻接著說,目前豐喜華瑞公司低負荷焦爐煤氣供應已經有幾個月了,虧損達到了建廠以來之最,合作外方多次要求停產;鑫泰焦化150萬噸焦化建設工期一波三折,投產待定;中信焦化、中信甲醇有苦難言;恒裕、恒強、恒德苦苦等待。園區運行效果不盡人意,表象看是園區整個鏈條都不賺錢所致,是國家整體經濟三期疊加、市場的原因,但就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其本質是企業間的松散治理結構所致,是企業間風險共擔、合作共贏、利益共享的意識淡薄、治理結構不合理所致。
“當然,各條產業鏈條上的產品都是過剩產品,也是其困境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閆德鴻強調說。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