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表示,中國正處于低碳轉型中,低碳城市的政策、規劃、措施、投入都需要量化與評估作為基礎。通過科學的監測與評估技術,用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措施來實現低碳政策和行動,應對低碳轉型的挑戰。
“針對城市可持續發展要多做一些研究,注重建立有效的低碳城市發展管理機制、碳管理檢測評估體系等。對于低碳城市量化評估結果的應用,要體現在后續相應行動或策略上,以實現更加廣泛科學的合作與評估以及整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中美氣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會的分論壇“低碳城市發展的監測和評估”上,一些專家對低碳城市管理機制提出了一些建議。
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副司長蔣兆理表示,中國正處于低碳轉型中,低碳城市的政策、規劃、措施、投入都需要量化與評估作為基礎。通過科學的監測與評估技術,用成本最低、最有效的措施來實現低碳政策和行動,應對低碳轉型的挑戰。
“在氣候和低碳城市的多邊創新合作中,我們期待通過一體化的、高效的、創新的措施,降低能源需求、支持低碳創新、降低清潔能源技術成本、實現清潔技術規模化應用,從而解決氣候和能源帶來的挑戰。借助工具可以評估低碳城市的低碳發展成效。”美國能源部國際事務司高級政策顧問狄瑪莉(Maria DiGiulian)說。
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徐華清介紹,中國低碳試點城市工作成效初顯,在落實發展理念、創新推動發展、建立長效機制等方面展開一系列先行探索,形成一些好的做法。例如,因地制宜提出碳排放峰值目標,倒逼低碳發展路徑;協同推動實施低碳發展規劃;推動地方立法,強化低碳發展的法律保障等。
“低碳城市藍圖已經繪就,關鍵在于落實,數據統計是核心。”蘇州市常務副市長周偉強介紹,蘇州市開展建立了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的監測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機制,包括構建溫室氣體排放動態管理系統,構建全市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統計制度,構建分地區溫室氣體排放目標考核制度以及落實重點單位碳排放報告和核查制度。
以建筑為例,紐約市長辦公室可持續發展總監尼爾達·曼薩(Nilda Mesa)介紹了紐約低碳發展管理監測評估體系。建筑是紐約最主要的排放來源,目前紐約擁有100多個相應的指標體系進行監測。在紐約,通過在線工具,市民可以查閱紐約建筑每年的能源數據報告。“改造加速器”、“太陽能改造計劃”、“社區改造計劃”等案例增加了建筑節能改造的可行性,調動了紐約市民的積極參與,而新出臺的“One City”提出了2050年減排80%的目標,并確定了100多個相應的節能效益分析來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在低碳發展的長效機制方面,南昌市常務副市長劉建洋指出,目前南昌正在制定《南昌市低碳發展促進條例》,即將審議通過。通過立法,將對引進重大項目實行碳排放評估制度,對企業碳排放實行強制報告和減排制度,實行低碳促進部門聯動統籌考核制度,對非低碳的規劃、產業、建設、交通、綠化等活動實行底線管控制度等。
“控制碳排放可以直接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提高清潔能源比例來實現,而通過遵從低碳理念的城市空間規劃及緊湊型基礎設施建設也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途徑。對于這些問題,在踐行城市低碳發展過程中,我們都應該采用一些工具和方法進行科學評估,延續和發展以往已經取得的一些成功經驗,提出未來的低碳發展方案。”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趙黛青說。
在趙黛青看來,可持續城市的建設需要碳排放數據的平臺化管理和量化評估,使設定的減排目標和解決方案能實實在在地落地、運行,用最低的成本,爭取最佳的減排效果。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胡秀蓮指出,有針對性的量化指標是監測與評估的核心。“科學的監測與評估技術,方法以及數據信息平臺建設是支撐和應用量化指標的基礎,例如編制城市層面的能源平衡表等;應建立對城市低碳發展規劃,特別是對峰值及其實現路徑,重點和難點排放源進行監測,評估和管理的機制;利益相關方的協作與協同是促進城市低碳發展監測與評估工作的保障措施之一。”
“評估是實施的前提。對于低碳城市發展,要以系統性的思維進行思考,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減排;要重視利益相關方的參與度;還要提高資金的有效利用率。”洛基山研究所常務董事喬恩·克萊伊茲(Jon Creyts)說。
高質量的數據是評估體系的基礎。兒童投資基金會經理梅根·肯尼迪-褚安(Megan Kennedy-Chouane)認為,應該更關注評估,而不是監督,即用數據和指標分析變化與影響,而非只關注指標的增減。此外,要以需求為導向,助力決策機構及時作出更好的決策。
麥肯錫城市中國總監張耕田指出了低碳城市的兩個評估角度:一是城市自身評估,評估的結果要體現在后續的政策和行動上;二是國內城市、國內外城市放在一起評估,其意義在于找出規律和好的做法。
綠色創新發展中心高級分析師楊鸝在分析中國綠色低碳城市發展指數時說:“中國綠色低碳城市發展指數項目,通過量化中國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和努力程度,探索不同城市低碳建設各自發展優勢和不足。我們學習借鑒國內外機構的諸多城市低碳發展指標體系,將絕大多數指標選擇集中在城市統計框架體系下能客觀反映能源供應、工業、建筑、交通等部門的能耗強度和能源結構的指標體系。從初步結果看,考量了城市多部門發展成效的排名與單一以能源強度指標評分的排名有很大不同。”
能源基金會中國低碳項目主管劉爽指出,很多城市已經有了溫室氣體排放目標的考核體系。在此之上,通過對過程進行更細化的評估,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議,如何通過評估讓城市之間的經驗更好地被借鑒,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
文章鏈接:中國化工儀器網 http://www.chem17.com/news/detail/93973.html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