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部沿海核電站的迅速增加以及日本福島核事故的發生,使得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核環境安全受到高度重視。由于污染物和營養物質的持續排放,我國東海和黃海頻發的赤潮現象也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
近日,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侯小琳團隊利用西安加速器質譜中心的高靈敏度加速器質譜儀,與華東師范大學河口與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合作,揭示了我國東海海水放射性水平和洋流循環情況。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科學報告》雜志。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我國東海表層海水中的129I、127I及其化學形態變化,發現我國東海海水中碘-129水平比人類核活動前高出1~3個數量級,但處于全球沉降本底水平。而通過分析碘-129在東海表層海水中的分布,研究發現我國東部沿海的核設施以及日本福島核事故對我國東海海域的放射性水平無明顯影響;長江以及其他河口的輸入是東海海水中碘-129的主要來源,碘-129在表層海水中的分布清楚展示了長江河水與黑潮和臺灣暖流海水在東海的相互作用過程。
該工作不但為評估東海沿岸的核環境安全提供重要數據,還可用于東海周邊海域不同水體交換、洋流循環以及該地區海洋環境的研究。該項目得到了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黃土與第四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項目的支持。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