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有幸拜讀了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敬鏈先生的著作《供給側改革》一書,較全面地了解了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形勢及國家最高領導團隊力推經濟體制改革的理由和面對的困難,開出相關“經濟藥方”的緣由和將要達到的目的。其中,國家力推“節能服務產業”,就是一劑“經濟藥方”即力爭把節能服務產業打造成能帶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提高能效利用效率、降低產生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以及提供眾多就業機會的高端服務業。
但根據筆者自身的從業經驗和市場體會,有種預感和擔心——眾多不具備真正“系統性節能”能力卻從事“設備節能”的服務商將會制造節能“黑洞”吞噬供給側改革的部分效率。
為什么有這樣的預感和擔心呢?不是為了否定設備節能,而是相信只有“系統性節能”才是供給側改革真正所需要的。
隨著政府在政策、稅收、信貸、輿論等各方面對節能服務產業的支持與推動,節能服務產業已滲透到各個行業、各領域和各環節,使行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繁榮。在建筑領域“系統性節能”發展的相對更完善和成熟些,但工業領域還是以單項節能為主力,比如電機節能、空壓機節能、注塑機節能、電力節能、冷卻水塔節能等均是單項節能。造成“系統性節能”不能在工業領域發揮其威力的主要因素是工業企業實施節能的“復雜性”和起步相對較晚所致。眾多從事節能服務行業的人士,都有這樣的經歷,即實施單項節能的節能效果比較明顯,但系統性節能的效果不明顯(主要原因是進行系統性節能的技術門檻高),同時基于風險把控、投資模式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大家都愿意實施單項節能。那么單項節能將會造成什么“黑洞”呢?
1.有時,單項節能的效果并不明顯,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企業逐步對節能失去信心。
2.有時,單項節能的效果明顯但并非顯著,部分節能服務公司開始弄虛造假,偽造節能數據,欺騙用能企業,破壞市場秩序。
3.單項節能主要是設備節能,眾多設備經銷商打著節能服務的旗號,通過“價格戰”銷售節能設備,實際并不去管是否真正節能,惡化行業環境。
4.眾多企業以獲取近期收益為目的,缺乏長遠發展戰略,以“商業賄賂”為手段,完成市場占有率和資金累積,實則無任何節能可言。
5.對于一家用能企業來說,通過各家供應商提供的節能產品,完成各環節的節能,看似各環節均實現了節能效果,但企業整個能源利用效率,依然沒有提高——這就是最可怕的“黑洞”。
本文我們重點討論一下第5點為什么是最可怕的“黑洞”。主要因為其它的“黑洞”不會有太久的生命,自然會被市場予以淘汰。
筆者的家鄉是一塊幸運的土地,雖然不是深圳或香港,但因為“黑金”即煤礦也曾被稱呼為“小香港”。上世紀90年代,在這片土地上,每家每戶的山上都可看到一個個“小黑洞”,每天往外拉出“黑金”,家鄉父老也因此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但正是這一車車從地底下挖出來的“黑金”,給我們的生態、水資源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更可怕的是由于“眾多小煤礦”的私挖亂采,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為什么呢?因為小煤礦主,不夠技術實力且數量太多,只能有限制的在局部范圍內實施作業,而交叉部位,基于安全考慮無法完成資源的最大化利用,不僅此時無法最大化利用,將來億萬年之內都無法利用上這些資源,因為太碎片化了,除非付出更大代價或有更好的技術出現。后來,政府部門發現了這個問題,從2003年開始逐步限制小煤礦的發展,并實施關、停和并購形成大煤礦集團,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這也正是現階段節能服務行業的真實寫照,即各環節各自實施節能,無系統性規劃與協調,雖然局部有節能效果,但整體節能效果不明顯(因為類似于小煤礦交叉部分的節能效果,將無法實現),造成“節能空間”的浪費,導致將來若干年之內無法實施系統節能性,除非企業愿意付出更多的代價。
由于局部節能已有一定的節能效果,要再次實施系統節能性,其節能空間將被壓縮,節能服務公司的投資意愿將會受到嚴重影響,以EMC服務為主節能服務公司更是不愿意實施這樣的項目。那么,該用能企業將會徹底失去系統性節能的機會,并且那些不被局部節能完全發揮出來的節能效果,也將永遠的滯留著。那么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之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效率”將被吞噬部分。
為此,各節能服務公司應盡快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或整合技術資源和人才隊伍,盡快將自身發展成為能為工業企業提供系統性節能的綜合性節能服務商。
目前,有很多本行業與外行業企業涉足壓縮機節能,在培育市場、促進技術發展的同時,也為壓縮機節能效率帶來了“黑洞”。以下是我們需要慎重考慮并繼續研究的若干問題:
1.為何系統節能的技術性要求比較高?為何單項節能綜合之后往往不能帶來系統節能?影響因素都有什么?
以壓縮空氣系統為例,其系統性節能應包括空壓站房節能、輸送管道系統節能、用氣末端系統節能、空氣品質系統節能四大模塊。那么要真正意義上實施以上幾大系統的節能,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有精湛的空壓設備、后處理、管道方面的專業知識,還要各行業用氣設備的專業知識和了解生產工藝。
而我們行業的普遍現狀是,很多銷售人員只是略懂空壓機或道聽途說的“節能”,但究其兩級壓縮、永磁變頻、離心機、無損傳輸等節能原理,道不出一個所以然來;關于冷干機的“零壓損”、吸干機的“零氣耗”、過濾器、儲氣罐、冷凝水排放對節能的影響更是“一臉無辜”;對于管道,則完全是憑經驗去“比劃”——配大不配小;用氣末端更是毫無概念,因為以前的只是基于用戶的壓力、氣量要求去配置空壓設備,配大配小不管,都是客戶的事,所以完全沒有末端方面的經驗。
基于此,本來實施單項空壓站節能或管道改造節能或末端用氣節能,還有部分節能空間或量,可由于缺乏各環節經驗和系統性的人才,真正實施起系統性節能來,顧此失彼,導致全盤皆輸。這樣的案例,曾經聽這一位業內資深人士提到過,即國內某專業從事末端節能的公司,在實施完末端節能后,想再實施空壓站房節能,由于缺乏經驗,導致節能效果不佳,甚至設備損壞,最終不得不放棄空壓站房節能。
2.以壓縮機行業為例,如何消除、減少節能“黑洞”?需要政府、行業、節能服務公司做些什么?用戶如何提高對節能的認知并加以防范自己被“黑洞”?
現在越來越多的空壓機生產企業已意識到,單靠兩級壓縮、永磁變頻等空壓機技術很難在市場上獲得長久的生命力。目前在現狀是,這樣那樣的節能技術是“百花齊放”,已訊速使空壓機節能市場“紅海化”和“黑洞化”。
那么,作為專業從事空壓機系統節能的我們,唯一能做就是采用“面包+理想”模式繼續前行。不能只想著做“理想”即系統性節能,畢竟太“書生意氣”了。因為“面包”就是我們的生存基礎,既然是“紅海”了,就必須學會在“紅海”中游泳。但也不能沒有“理想”,只要我們應用系統性的思維,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步提高專業水平,培養專業團隊,更多的實施系統性節能項目,才能有助于減少節能“黑洞”的形成。
行業組織或協會,利用平臺的優勢,更多的撮合不同領域的節能服務公司進行兼并或重組,或共同開發運營項目。像廣東省節能協會、湖南省節能環保聯盟、深圳市節能環保聯盟等組織。
政府部門除配合行業組織或協會,出臺相關鼓勵政策外(這方面北京市工業與信息委會員、北京市發改委做的很好),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資本市場的規范化,讓有能力上新四板、新三板、創業板等資本平臺的企業,能獲得更多的資本,以利其有更多的資金發展系統性節能。
用戶或用能企業不應急于實施替代式節能或單項節能,而應以更開放與包容的心態與節能服務公司一起研究在本企業實施系統性節能的可行性,更有耐心的等待能源管理系統監測到的數據并加以分析,有更優秀的團隊配合節能服務公司和在本企業推進系統性節能。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這樣一家用能企業,其壓縮空氣系統實施的節能是系統性的、數據化的。(在北京工業與信息化委員會組織的北京市工業企業壓縮空氣系統節能研討會上有案例展示)。
3.節能服務公司如何提高自身的節能技術與管理水平?說實話,從事系統性節能是一項復雜的、技術含量高的、有生命力的事業。筆者曾有幸參加“中芬建交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中芬EMC服務企業對接交流會”。在會議上得知,我國工業企業的能效管理水平或能源利用效率要落后芬蘭至少30年。有差距,也說明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就節能技術而言,通過學習與實踐提高自身的硬件技術水平已強調多次。然而,筆者認為,“能源管理系統”是實施系統性節能的“指南針”,否則就是“瞎子摸象”。所以,有條件的企業,必須自行研發能源管理系統或參與應用,通過軟件監測各環節能耗狀況并獲得相關數據,再經數學建模,通過模擬與計算,基本可以測算出需要實施的節能環節,以提高節能效率和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企業信心指數。
當然,如何凝聚一批人才是節能服務公司永恒的命題,也是能否實施系統性節能,消除“黑洞”的核心要素。對于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筆者認為,一家受員工愛戴、員工幸福指數高、客戶信賴、行業口碑優良和業績優秀的公司,一定是管理水平很高的公司。
延伸閱讀:
壓縮機節能技術存在問題及措施分析
原標題:警惕節能“黑洞”吞噬壓縮機供給側改革效益
標簽:壓縮機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