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6日上午,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北京會議中心隆重舉行201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共有180項科技成果獲2016年度北京科技獎,包括一等獎27項,二等獎60項,三等獎93項。在這180項科技成果當中,含有多項科學儀器及檢驗檢測技術獲得北京科技獎。
4月26日,201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舉行。
在今年的獲獎成果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前沿性基礎研究成果,涵蓋信息科學、基礎材料、生命科學、生物醫學、量子物理、農業生物遺傳等諸多領域,體現了北京基礎研究的雄厚實力和創新優勢。其中,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技術創新成果為產業轉型發展提供新動力;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聯合攻關成果顯著;民生領域科技成果全民共享;重大疾病科技攻關成果帶動醫療水平提升,這些獲獎成果展現了北京高端人才集聚、科技基礎雄厚的創新優勢,為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源頭活水。
金融、信息、科技服務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一半,技術合同成交額比2013年增長38.2%;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已累計促進800余個國家級、市級科技創新平臺價值227億元科研儀器設備對外開放共享。北京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的72%向其他省區市輻射和出口。此外,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政策中10項為全國首創試行,通過新政為336人辦理“綠卡”,實現突破性增長。北京市125家機構入選國家級眾創空間,活躍在中關村的天使投資人占全國的80%。
201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代表獲獎人員發言。
多項科技獎與儀器及分析測試行業有關
由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完成的“原子氣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及應用”成果獲一等獎。研究團隊在國際上率先開展了激光冷卻原子的實驗研究,使中國成為少數最先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簡稱BEC)的國家之一,通過提出周期瞬子方法來計算在高、低能區都適用的有限溫度量子隧穿,解決了量子力學基本理論中的一個難題。預言冷原子量子隧穿效應,首先在國際上實現冷原子射頻導引和原子芯片BEC,建立了原子BEC 基本理論,發展了冷原子鐘、原子芯片等高新技術,建造了可移動式冷原子小噴泉鐘、超高精度空間冷原子鐘,為超高精度空間時頻網絡及下一代空間導航系統奠定基礎,引領并推動了超冷原子物理領域的發展。
由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完成的“納米材料綠色打印印刷基礎研究”成果獲一等獎。在國家計劃和北京市科技計劃的支持下,成果針對印刷產業鏈中的污染環節,以納米材料的創新研究為基礎,在納米綠色印刷的關鍵技術和理論研究取得突破,形成對印刷技術的基本單元“點、線、面、體”精準控制的系統研究成果,發展了納米材料綠色打印制版技術,從源頭上徹底解決了傳統印刷工藝的污染排放和材料浪費問題,推動了印刷產業的綠色化和可持續發展,并將納米綠色印刷技術從傳統的紙質產品拓展到印刷電子、光子器件,成為應用廣泛的通用綠色制造技術。
由清華大學與北京能源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聯合完成的“全熱回收的天然氣高效清潔供熱技術及應用”獲一等獎。成果針對城鎮采暖這一關乎百姓民生的關鍵問題,在國家863計劃、北京市科技計劃等項目支持下,經理論分析、關鍵設備研制、系統集成、工程示范等一系列研發,在提高天然氣利用效率,深度回收煙氣余熱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系列核心技術,實現了產業化應用。成果的應用大幅度降低了天然氣供熱系統能耗和二氧化碳、NOx排放量,對大氣污染治理、緩解冬季霧霾和實現天然氣供熱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
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聯合完成的“中國HIV感染者免疫特征研究”成果獲一等獎。在北京市自然基金和北京市科技計劃的支持下,項目團隊從2004年起,致力于中國人群HIV感染免疫特征研究,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中國人群HIV感染者免疫特征及其對疾病進展的影響,為我國HIV感染防控和疾病預警提供了新指標,而且通過科學定量評價特異性T細胞免疫對HIV病毒變異和疾病進展的影響,提出“有效T細胞”概念和“多重免疫保護屏障”理論,夯實了T細胞免疫在HIV感染疾病控制中的作用,豐富了HIV感染免疫研究理論,為細胞治療和疫苗研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由北方工業大學與邯鄲市金鼎環境保護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完成的“新型環保關鍵控制技術與大功率高效板式臭氧發生器研發及應用”成果獲二等獎。成果針對備受關注的大氣和水污染問題,研制了新型環保關鍵控制技術及核心裝備,所開發的大功率高效板式臭氧發生器與傳統的罐式臭氧發生器相比,體積縮小了70%以上,設備成本降低20%以上,耗電量降低25%以上。成果在30余家企業得到了推廣應用,為京津冀及周邊企業降低污染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果,改善北京周邊的環境污染狀況做出了貢獻,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與會人員認真聽會。
“三城一區”成為主戰場
在報告中指出,“三城一區”是今年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主戰場”,將堅持高起點建設,高標準推進。同時,京津冀三地還將探索共建京津冀聯合實驗室、協同創新聯盟。
中關村科學城創新資源最為密集、創新活動最為活躍,將打造自主創新主陣地。重點支持在網絡空間安全、量子通信等領域產生一批原創技術成果,在人工智能、自主可信計算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推動量子點微型光譜儀芯片、神經網絡處理器等重大成果轉化。
懷柔科學城將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今年將加快推動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兩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先進光源技術研發與測試、材料基因組研究等5個交叉研究平臺的開工建設。
未來科學城將加快推進由科技城向科學城的轉變。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股權和分紅激勵等政策在央企研究院落地實施,增強創新創業活力。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重點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創新體系,聚焦動力電池、石墨烯、人工智能等領域,建設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形成一批國際標準,引領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許強在報告中指出,三年來,北京市各區全面服務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大局,堅持自身定位,實現差異化、特色化、高端化發展:東城、西城、朝陽大力促進科技與金融、文化深度融合,建設高端服務業聚集區和國際研發創新高地;豐臺、石景山、門頭溝、房山、通州和順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進生產性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端制造業創新發展;海淀、大興、昌平、懷柔加快推進“三城一區”建設;平谷、密云、延慶重點推進低碳高端產業創新發展,著力建設冬奧會零碳排放試驗區。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