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納米科學與技術的發展,貴金屬納米超晶材料制備和可控光學特性的研究引起了人們廣泛的興趣,其在光電、新能源、工業催化、超材料、傳感技術、生物醫用等諸多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貴金屬(尤其是Au和Ag)納米超晶以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效應為代表的優異物理化學性質與其尺寸、形貌及組成密切相關,通過合理控制貴金屬納米材料的生長,進而實現對其尺寸、維度、組成、晶體結構乃至物性的有效調控,對于深入研究貴金屬結構與物性的關聯并最終實現按照人們的意愿設計合成功能型納米復合材料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光學輕量化與新材料技術中心在基于表面等離子體共振的貴金屬納米超晶材料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一步化學還原法制備了從低晶面八面體到高晶面三十二面體的多種規則金納米超晶結構形貌衍變,并深入研究了其優異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吸收特性。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近期的英國皇家化學會期刊《材料化學雜志C》上(J. Mater. Chem. C, 2017,5, 645)。
該研究選取一種綠色高效、簡便易行且可以進行大規模生產的多元醇可控制備方法,以陽離子型表面活性劑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銨(PDDA)為形貌引導劑,乙二醇(EG)/戊二醇(PD)為溶劑和還原劑,高溫環境下一步還原氯化金(HAuCl4)直接合成得到所需金納米超晶結構。SEM、TEM、XRD表征結果顯示:所制得的八面體、截角八面體、三十二面體金納米超晶產率均超過95%,其形貌規則獨特,尺寸分布均勻(57 nm至85 nm),是一類標準的面心立方單晶結構;隨時間變化的可見-近紅外吸收光譜測試表明:不同金納米超晶形貌在552 nm至568 nm波長范圍內引起了強而寬的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吸收,且伴隨有明顯紅移現象產生。同時,所有合成的金納米超晶結構及其共振吸收特性能夠長時間穩定存在,未來有望將其應用于表面等離子體激元、光電子技術、自組裝超材料領域中。
低晶面八面體-高晶面三十二面金納米超晶結構及其SPR效應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