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貴陽召開的現代煤化工暨新一代煤制乙二醇產業研討會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宣布了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開發的煤制乙二醇技術(NCTEG)千噸級中試工業試驗考核結果:單位產品綜合能耗2.097tce/t, 乙二醇選擇性大于95%,產品優級品率達到88.4%。與一代技術相比,新一代技術乙二醇生產成本降低1000余元,市場競爭力大幅提升,為該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奠定了基礎。
據悉,該技術30萬噸/年工業示范工藝包正在編制中, 6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項目將在貴州省黔西南州興仁縣開花結果。
2016年,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與黔西南州興仁縣達成合作,將依托興仁縣豐富的煤炭資源優勢,采用新一代煤制乙二醇技術建設年產60萬噸煤制乙二醇項目。2017年2月,由中科院福建物構所與貴州鑫醇能源有限公司聯合實施的該項目千噸級工業試驗項目開始施工,同年9月30日中交,今年5月底試驗裝置打通全流程,目前已實現1000多小時的工業試驗,生產出合格乙二醇產品。
“從考核結果可以看出,這次工業試驗取得了成功,打通了工藝流程,總體運行平穩。同時與一代技術相比,新一代煤制乙二醇技術進一步優化了工藝流程,加強了環保和安全控制,催化劑性能顯著提升,生產的乙二醇產品質量更好,生產成本也更具優勢,我們期待新技術早日實現工業化。”石化聯合會副秘書長、煤化工專委會秘書長胡遷林對該技術進行了點評。
新一代煤制乙二醇技術是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在一代技術基礎上,經過近10年的持續研究和技術攻關開發而成。據技術負責人、福建物構所姚元根研究員介紹,他們成功開發了三種新型催化劑體系,建立了全新的工藝技術流程,實現了貴金屬的高效利用和有毒金屬鉻的替代,使噸乙二醇催化劑成本由300元/噸降至100元/噸以下。此外,新技術還加強了安全和環保方面的投入,含酸廢水經稀硝酸催化還原單元處理后含酸量小于0.01%,含氮廢氣經吸收處理后達標排放,含氫含碳等廢氣經火炬燃燒后達標排放。
我國煤制乙二醇產業目前無論是技術創新還是產業規模均走在世界前列,為解決國內乙二醇產品的短缺和多元化來源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對于煤制乙二醇未來的發展,李壽生會長提出四點建議:
一是要注重技術的不斷進步,通過產學研合作開展技術、
裝備及催化劑升級研究工作,使產品質量達到聚酯生產要求。同時在節能、減排、降耗上下功夫,滿足環保要求,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二是聚焦產品高質量、差異化發展。關注高端聚酯、仿絲領域的細化應用性研究。在發展乙二醇生產聚酯的同時,開發煤經草酸二甲酯、碳酸二甲酯生產聚乙醇酸及聚碳等技術路線;三是要與化纖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煤制芳烴、乙二醇產業化推動化纖原料多元化,實施煤基化纖原料示范工程,推動聚酯向西部地區轉移,優化調整化纖產業布局;四是構建煤制乙二醇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加快煤制乙二醇主副產品、綜合能耗、水耗、排放、安全生產規范等標準的制訂工作。
興仁縣6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項目投產后,將有效延伸煤炭產業鏈條,就地就近實現煤炭資源高效轉化,在貴州煤化工領域開辟一片新領域,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業態,推動貴州化工產業邁上一個新臺階。
貴州省副省長陶長海,黔西南州和興仁市相關領導,以及煤化工學術界及業界的專家、代表參加了研討會。石化聯合合會副秘書長、煤化工專委會秘書長胡遷林與興仁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方先紅現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