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燃料油金屬項目分析完畢,結果經審核無誤,現在馬上報出。”近日,廣州石化檢驗中心第一化驗室儀器分析室內,加班忙碌了一個晚上的班組技術員吳仂霏,除去手上佩戴的丁腈工作手套,及時向生產工作群通報了第一次自主分析船燃重金屬的情況。
廣州石化開發生產的RMG180船用燃料油出廠分析項目中,重金屬含量的分析耗時最長,包括了鋁、硅、鋅、釩等七種重金屬的含量分析。由于檢驗中心沒有符合船燃重金屬分析標準的試驗條件,每次要送樣到廣州測試中心分析,不僅影響分析數據的及時性,影響產品出廠,而且還要支付不菲的費用。
在百日攻堅創效行動中,檢驗中心成立了技術攻關組,進行船燃重金屬項目的建崗和自主分析工作。“我們不但要把分析方法建起來,還要對其進行優化,在保證數據準確的基礎上盡量縮短分析時間,為提高罐容周轉、多出產品做貢獻。”第一化驗室主任潘國鋒說。
在一個多月的建崗期間,技術人員根據實驗數據對燃氣噴燈制樣等操作方法進行了持續改進,為縮短分析時間,分別對燒樣方式、灰化時間、取樣量進行對比及過程觀察,找到最佳方案,把實驗耗時由一個半工作日縮短到9個小時內。實驗數據與第三方檢驗機構進行比對,結果完全符合再現性要求。
“船燃重金屬項目實現自主快速分析后,不僅大大縮短了分析時間,實現了油罐當天調合當天就能分析出廠,而且節省第了三方檢測費用。”檢驗中心生產技術室主任師黃小英說。
(黃敏清 卓益堅)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