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下半年環保產業加速回暖,一場圍繞PPP模式的“激戰”正在升級、加速。
經歷了2014—2017年高速發展,遭遇2018—2019兩年的深度調整,而今PPP有望再次迎來發展機遇。在財政投資收緊的大環境下,運用好市場資金,發展“刀刃上”的項目成為重要的落地方向。這也意味著,今年以來PPP模式應用回暖更多屬于理性的回歸。與此前大規模擴張不同的是,此次PPP模式都將績效管理等制度建設提上了日程,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和項目運營水平的相應提升也愈加重要。
從地方來看,PPP模式又一次成為部分地區的發展重點,被寄予厚望。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的大力推動下,大量基建領域的項目都廣泛采用PPP模式進行運作,有著公共屬性的環境類項目也不例外。按照部分地區近期發布的系列新規明確,政府參與的新建污水、垃圾處理項目要全面實施PPP模式,逐漸從過去重建設輕運營過渡到重運營的階段。而2018—2019年甚至到2020年,雖然PPP項目總量基本未有增長,但環保類項目占比仍在持續提升,說明了環保治理需求的旺盛。
業內預計,伴隨修訂后的PPP操作指南文件發布等多重因素推動之下,PPP即將開啟一輪新的發展機遇期。截至5月末,共計3.6萬億投資額的儲備清單項目尚未進入管理庫。不論PPP是否與專項債相結合,下半年PPP在項目數量和規模等方面依然需要進一步擴充。多方數據顯示,環保項目正成為PPP的熱點。其中,大氣污染、污水與黑臭水體、危廢處置、農村環境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
強烈信號的釋放,預示著今年PPP環保領域的發力勢在必行。預計下半年規范的PPP項目在政策和市場的推進之下或進入高速發展期,并更為緊密地與民營企業綁定在一起。在行業領域方面,也會慢慢擴展至更多市場熱度較高、協同作用較強的新興領域。隨著PPP運作逐步規范,生態環保類PPP項目將成為重點,擴大內需與生態環境改善將產生良性互動。
規模化擴張帶來負面沖擊之時,卻也大幅敲開了行業整合的窗口。5年的時間里,PPP制度讓環境產業迎來爆發式增長,企業訂單加速,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保行業也因此獲得高速發展。與此同時,也令產業遭遇泡沫刺破后的動蕩。而環保PPP模式的根本問題就是政府沒有新的收費渠道,而僅僅是用財政收入來支付環境治理項目。尤其是水務和園林領域PPP項目集中,大量投資額動輒十幾億元、多則上百億元的PPP項目出現。在這一整頓過程中,環保產業對PPP由熱捧轉為疏遠。
規范化,成為很多上市公司的訴求。專家認為,下一步PPP的發展不應該注重增量,而是要提質。在政策層面,生態環境部正在著手按照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從多方面監管和扶持PPP模式的市場環境。而PPP的發展焦點,將集中在此前項目如何進行績效考核與付費,因為數千個項目紛紛進入運營期。環保企業迎來多項融資、基建、財政等利好政策,融資環境開始好轉,PPP項目也將迎來轉機。
在提供生態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環境產業3.0時代,PPP模式仍是未來市場化機制的優選之一。2020年下半年,PPP將會更為緊密地與民營企業綁定在一起。在財政部第四批PPP示范項目中,民營資本的參與數量已過半。同時,隨著PPP模式得以大規模應用,絕大部分企業新訂單、在手訂單數量、產能利用率都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有所回升,環保企業亦將迎來更多開拓市場的機遇。